慕新民这个时候忽然捉出大规摸的调整中层干部,确实是借题发探,起码是冲着刘伟鸿那个「干部科产评议制度」去的。
刘伟鸿一搞这个事慕新民立马就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
刘伟鸿果然走出手不凡,尽管明接着是要争权,从他县委书记手里将干部管辖的权力分一部分出来,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但慕新民却不好发作。
因为刘伟鸿是完全依熊文件规定来的。以前的组织部长不按文件规定办事,按照「潜规则」办事,充分尊重县委书记管帽子的权力。
与此同时,从县委书记那里分一杯羹。一般来说,县委书记也不会将所有的「好白菜」都一个人拱了,总得留那么一些出来,给其他县委领导拱一拱。
这也是平衡的需要。你县委书记手攥得大紧,指缝里都不漏一点油水出来,叫其他县委镇导如何心服?
至干「好白菜」如何分配,县委书记拱多少,给其他县委领导留多少,那就看各人的能耐以及与县委书记关系的亲疏远近了。
县委书记管不了同级干部,又要树立绝对的核心权威,除了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个人的手腕也是很重要的。
他手里握着的这些官帽子,就是」交易」的最大筹码。不管你是县长也好,县委副书记也好,要想坐稳位置,树立自己的威信,手里就必顽有一定的好处。
在官场上,这个好处无疑就是乌纱帽了。县领导手里能够握着几个乌纱帽,下面的干部就听你的。
不然,最多只能维持个表面的恭敬。而想要掌控乌纱帽,就必须向县委书记靠拢。在利益的交接与平衡之中,县委书记一把手的威望便树立起来了。
但是这条规则,却不能适用於慕新民与刘伟鸿之间。
这两个人的矛盾,压极就不是可以调和的。刘伟鸿既不会主动向慕新民靠拢去谋求分一杯羹,慕新民那杯子里的羹,就更加不愿意分出来那怕那么一星半点。
然而刘伟鸿身为组织部长,如果没有这一杯羹,那又是绝对不行的。
所以刘伟鸿便采职了主动进攻的态势。县委书记管帽子是没错,但干部考察,得由我们组织部去完成。
你县委书记如果想大权独揽,一点好处都不给组织部长,那么好,你要提拔的干部,组织部考察不通过!一个两个,县委书记固然可以强制拍板通过,但也不能总是这么干。
慕新民算得是老於官场了,一见刘伟鸿摆出了咄咄逼人的摸样,索性先发制人,迳直将干部考察的名单交到了刘伟鸿手里。
如此一来,组织部搞的那个「干部考察评议制度」,在外人眼里,就变成慕书记属意组织部搞的了。
刘伟鸿不过是在坚决贯彻落实慕书记的指示而已。
不管这些要调整的干部是不是能够全部考察通过,在底下的干部们看来,决定权还是在慕书记手里,不是在组织部手里。
我慕新民给你二十个干部名单,你刘伟鸿总也不能否得一干二净吧?二十个人里面,组织部能够否掉两三个,都已经很了不起了。
否得大多,那就是刘伟鸿不讲规矩,故意捣蛋,公然不配合县委书记的工作,慕新民便有充足的理由,向上级「抗议」。
这也是慕新民一口气要调整如此多中层干部的原因。这里面,也许只有几个是慕新民真正想要动的,其余的不过是陪衬而已。
但人数如此之多,刘伟鸿和组织部的机动权反倒变小了。
看你能否掉谁!
如此一来,好人是慕新民做,恶人却是刘伟鸿去当了。
这一手着实比较漂亮,轻轻松松便化解了刘伟鸿的「攻势「反过来将了刘伟鸿一军。
所以邓仲和说慕新民以前「识人不明「放刘伟鸿年轻的外表蒙蔽了,总觉得黄口孺子,不足为虑,可以轻易玩弄於股掌之间。
一连碰了几回钉子,慕新民总算是回过神来了,及时调整好了心态,改变了策略。一旦正儿八经将刘伟鸿当作了平等的对手,慕新民的招数自然也就不同。
「老慕是有点小手段,但也只是小手段而已,上不得台面。」
刘伟鸿微微一笑,说道。言辞之间,神情颇为不屑。
这话说得牛叉!
邓仲和也笑了起来,反问道:「刘部长有何高见?」
刘伟鸿笑道:「县长早就成竹在胸,又何必问我?」
邓仲和笑了笑,脸上略略有些矜持之意,拿起那张名单,从头至尾又再仔细看了一遍,轻轻放了下来,低声说道:「真要是这样的话,还有一个人,也是关键。」
「正是!」
刘伟鸿微笑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