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 第四十四章 好家伙去搞太守府(1 / 2)

穿成亡国公主后 闫桔 8552 字 2个月前

那土匪走了后, 梁萤居然产生了养家糊口的错觉。

只不过这个家有点大,三个县。

话说去年安县丰收,衙门里的人成日拜观音, 今年也不例外。

赵雉临走时曾说过外头旱情严重, 梁萤一直未曾外出,便差人去贾家走了一趟。

没过两天贾丛修回来,同她说起其他郡的情形, 确实如赵雉所言那般春旱严重, 已经两个月不曾下过雨。

梁萤皱眉, 摇着团扇道“这日子本就艰难, 若再遇到天灾人祸, 只怕得生乱子。”

贾丛修应道“王小娘子说得是,我们都不敢往那些地方去了, 就怕发生遭遇飞来横祸。”

梁萤点头,“是得避开一些。”又问, “松县那边的官盐铺货了吗”

贾丛修“早就铺货了, 当地老百姓都高兴安县的官盐能过去。”

梁萤想了想, 试探地问了一嘴,“永庆郡内可还有其他盐井”

贾丛修回道“有, 仙德那边有两口盐井,以前我也曾去做过两回买卖,不过管控得紧。”

梁萤追问“产盐可高”

贾丛修“比咱们县要多得多,那边有十座盐灶, 据说一座盐灶可产三石,太守府的人看得很紧,极少外流。”

梁萤“嗯”了一声,没再多问。

稍后贾丛修离去, 李疑过来,见她若有所思,好奇问“阿萤把贾丛修找来问什么”

梁萤回过神儿,说道“我问他外头的情况,他说今年春旱严重。”

李疑“管这么多作甚,只要咱们县没有受灾就不错了。”

梁萤“话可不能这么说,老百姓的日子原本就艰难,再遇到天灾,无异于走到了绝路,没有出路走,多半会生出乱子来。”

经她提醒,李疑皱眉道“那咱们不能再开城门接纳流民了,自保要紧。”

梁萤“这是自然,我担忧的是那边春旱,这边可别洪涝才好,若不然谁都跑不了。”

李疑心头一突,说道“咱们县应该还好,隔壁平阴离乾江近,若是洪涝,只怕全都得完蛋。”

梁萤默默地看着他,“乌鸦嘴。”

李疑连忙捂嘴。

结果一语成谶。

五月中时接连下了好几场暴雨,气温倒是凉爽许多。

人们坐在屋檐下看院坝里到处飞舞的涨水蚊,赵老太说道“看这势头,只怕还得继续下。”

梁萤忧心忡忡道“不知平阴那边是何情形。”

不一会儿程大彪来后院寻蓑衣斗笠,谭三娘去给他取。

梁萤起身问道“现下村里是何情形”

程大彪应道“庄稼地到处都灌满了水,幸亏多数村子的地势要高些,暂且没受影响。”

梁萤“你们要小心些,勿要淋雨受了凉。”

程大彪道声晓得,取了蓑衣斗笠匆匆走了。

梁萤到底担忧平阴那边的情况,第二天过去了一趟。

衙门里全都空了,姚氏告诉她全部人都下乡去做疏通,这些日胡县令夜不能寐,天天惦记着田里头的庄稼,头都大了。

梁萤听得心焦,却束手无策。

在这个看天吃饭的年代,人力在自然面前渺小得微不足道。

晚些时候胡县令一身湿漉漉回来,姚氏把他骂了一顿,若是受凉染了风寒,那可不得了。

梁萤也催他赶紧去换身衣裳。

老两口感情好,尽管姚氏嘴里骂骂咧咧,手上却一件不落,提前给他备了姜汤驱寒。

胡县令也不回嘴。

不过有外人在,还是觉得伤面子,只厚颜道“打是亲,骂是爱。”

梁萤在一旁掩嘴笑,两个孙子也跟着笑。

她觉得这家人的家庭氛围极好,虽然穷困潦倒,但和和睦睦,不曾有过抱怨。

胡县令问起安县那边的受灾情况。

梁萤粗粗说了说,比平阴这边受灾要轻许多。

胡县令无比庆幸道“幸好上春把水渠给弄出来了,现在虽然被淹,好歹有水渠把河水给兜出去,若是以往,照这样淹下去,只怕颗粒无收。”

梁萤“听说寓安那边旱得要命,咱们这边又涝得要死,今年的日子只怕更不好过。”

胡县令忧心道“天灾人祸,照这形势下去,恐会生出乱子来。”

两人就这起天灾议了许久。

翌日梁萤也跟着下乡去看田里的情形。

大部分稻田都被淹了,之前修的水渠足够深,田埂上的缺口一个劲儿往外排水,河水也尽数往水渠里奔涌。

胡县令说得不错,幸亏有这套灌溉系统疏通,让流进来的河水不至于淹堵,能有效回流出去。

不少小孩在家中呆不住,跟着自家父母出来拿箢篼捉鱼。

他们把箢篼堵到田埂的水渠上,揪了几把野草扔进去,只要田里有鱼儿,总喜欢跟着水流走,到了箢篼那里就出不去,只能被困在里头。

因着这些水都是从河里流入进来的,自然有鱼,主要还是河鲫居多,也有小虾。

对于这些孩子来说,他们体会不到水涝的厉害,只觉得好玩,个个挽着裤腿到处抓鱼,甚至女娃也有好几个。

周边有大人们看管,倒也不至于危险。

这不,梁萤见到一七八岁的女娃提着竹篓,好奇去看她的收获。

那女娃无比得意打开竹篓给她看,里头竟然有半篓多,还有些五颜六色的小杂鱼。

她瞧得稀奇,也到箢篼边替女娃捉,里头还有一条泥鳅,她捉了半天都弄不起来,最后还是那女娃捧起来的。

泥鳅可比鲫鱼狡猾多了,没一会儿就滑落到地,两人连忙去捉,弄了一身泥浆。

不远处的谭三娘看得直摇头,说道“阿萤你多大了,还这般贪玩儿。”

梁萤嘿嘿地笑。

谁能拒绝得了这种乡村的魅力呢,抓小鱼小虾的乐趣不论多少岁都能玩许久。

他们回去时村民还送了不少河鲫,梁萤掏铜子儿让谭三娘去买肥猪肉熬油来炸鱼吃,可让衙门里的人解了回馋。

在她的吃喝方面赵雉从不吝啬,赵老太也经常问她够不够花,因为老太太觉得男人挣钱就是拿给女人花的。

梁萤也不会推辞,她还没领过月例呢。

虽然衙门穷,但她想的那些赚钱法子确实也能搞钱。

在平阴这边逗留数日,看胡县令能应付后,一行人才回去了。

安县的洪涝比平阴轻微多了,这几日天气放晴,水稻陆续抽穗。

戴着草帽望着蓝天碧空如洗,梁萤无比庆幸老天爷赏饭吃。

李疑也颇觉欣慰,“可别又下暴雨了,要不然今年的日子真的难过。”

梁萤背着手边走边问“我们的粮仓可还有盈余”

李疑点头,“秀秀一直让使钱银,少动粮食,去年的公粮还留有半数没动过。”

梁萤“今年受灾,粮价肯定会疯涨,得节约用粮。”

两人过去看新建造的粮仓。

梁萤不懂存储的建造知识,李疑同她讲了讲,颇为讲究,需要用到的材料除了红烧土碎块和黑灰等物,还会用上草木席子等,防止回潮。

对于她不懂的东西从来不会去质疑,就像不会去质疑胡县令的灌溉水渠是否管用一样。

她始终相信古人的智慧与传承不比现代人差,他们一代代累积下来的经验在这样的环境里定然是最适宜的。

炎炎夏日的甜瓜清甜解暑,这些日从蛮鸾山又迁移了一批村民过来。

这回过来的有十多人。

梁萤问起外头的情形,个个都说今年要出大祸,现在外面许多受灾的流民四散逃离,他们过来见了不少。

特别是途径江原时,城外聚集了大量逃难的百姓。

刘太守关门闭户,不愿再接纳流民,让他们另寻去处。

不仅江原,永庆这边也流落不少老百姓,全都被阻拦在外头,不让他们进来。

有些地方甚至发生了,聚众数千人闹事,到处都搞得人心惶惶。

听到这些,梁萤心里头也有些忐忑,皱眉问“外头真闹成了这般”

周五娘应道“可不是,我还听他们说哪个堤坝半夜被冲毁了,下头的老百姓来不及转移,一夜间死了上千人,朝廷砍了不少官的脑袋。”

谭三娘道“这可不得了”

周五娘“我们过来时都人心惶惶,费了好大的劲儿才进的永庆,眼下外头这般混乱,暂且不敢再迁过来了,保命要紧。”

人们七嘴八舌就外头过来看到的情形同他们说了一番,听得赵老太等人心惊胆战。

梁萤心下不禁担忧赵雉他们那帮人,虽然他们是群土匪,但现在情况特殊,各个关卡想来把控得也严,不知道能不能顺利回来。

李疑把村民们陆续安置。

现在蛮鸾山还留有许多村民未迁移,外头这么混乱,迁移一事也只能暂且搁置。

这回赵雉他们外出也是受到影响了的,抢的财物没法顺利运送回来,只能藏匿到别处,因着担忧县里的情形,一行人匆匆折返。

所幸他们有公家的路引文书,一路通行倒也顺畅。

待他们平安抵达安县时,已经是六月底了。

这个时候的稻谷已经一片金黄。

当时梁萤外出回来,听到院子里的声音,好奇过来看,只见赵雉穿了一身粗麻短打,正同赵老太说话。

算起来他外出归来也差不多三个月了。

梁萤很是欢喜,问道“赵郎君一路回来可还顺遂”

赵雉应道“顺遂。”

梁萤问起外头的情形,他正是担忧永庆郡内出岔子,这才仓促赶回来的。

自家崽好不容易回来了一趟,赵老太张罗着做好吃的。

梁萤还惦记着发大财,赵雉把她叫到厢房,他坐到凳子上,朝她招手,“过来。”

梁萤屁颠屁颠走上前。

那家伙随手拉开抽屉,从中取出一只木盒给她。

梁萤好奇接过,他自然而然揽过她的腰身,让她坐到腿上。

手里的木盒做工粗糙,也不重。

梁萤想起上回他送的地契礼物,不禁有些嫌弃,斜睨他道“这里头装的是何物”

赵雉“你打开瞧瞧。”

梁萤依言打开木盒,里头还有一个小盒子。

她取出那小盒子,好奇打开它,只见里头用绸缎包裹着一只珍珠,竟有鸽子蛋那么大。

这玩意儿委实把她给唬住了。

赵雉问道“给你抢的南海珍珠,可喜欢”

梁萤用奇怪的表情看他,“给我的”

赵雉点头,“给你发大财。”

梁萤被逗笑了,嗔怪地推了他一把。

手里的珍珠体型硕大,颜色洁白莹亮,光滑得没有丝毫瑕疵。

这样的品相确实能发大财。

她又忍不住问了一嘴,“真是给我的”

赵雉“给你的。”

梁萤欢喜地掐他的脸儿,可算有长进了

哪个女孩子不喜欢发大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