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陈友龙和朱成功的部队陆续到达了扬州,郑成功这才算避免了被左梦庚与洪承畴两面夹击的威胁。
左梦庚也只是追击到了扬州附近,发现明军援兵已经到达,就迅速脱离了与郑成功的接触向北撤走了。
此后他北撤到了淮安,并在那里驻扎了下来。淮安地处京杭大运河与淮河的交点,左梦庚如果能守住那里,将会让明军非常非常的讨厌他。
也是啊,从他老子算起,他们这一家子又什么时候不让人讨厌过?
陆续的,焦琏、王允才的全部人马也相继到达了南京周围。
并接替了那里原来的部队,他们将继续对南京的巴山与洪承畴包围着。
王进才的行军路程最远,又因为走在前面的兄弟部队先於他使用了运输船只,所以他只能是最后一个抵达了淮安附近。
左梦庚已经脱离了与郑成功的接触,原定与郑成功一同合击左梦庚的王进才又未能赶到集结地,郑成功是不是可以放个大假,在扬州城里游玩儿几天?
可是这会儿听说有人要来和他一起夹击左梦庚,那不是要和他抢功吗?郑成功很不满意,也不问问自己早干嘛去了,现在却忽然想起了要开始反击,非要赶在王进才到来前把左梦庚先灭了。
陈友龙和朱成功都没权利阻拦他,只好给皇帝天浪写了封信,飞鸽传书,报告了郑成功的动向。
郑成功再次来到了淮安,然而却没打算攻城。
城内的左梦庚也不想打,两军隔着城墙到是相安无事。
对於这二位来说,这场战役根本就称不上是出自双方的本心,首先郑成功从一开始就没有打算把自己的部队都投入到南京城下去送死,朝廷的命令也是让他分兵包围南京,再北上占领其他地区。
这对本就心存着和陈友龙赌气的念头的郑成功来说,这场仗无非是气不过陈友龙的优柔寡断,当断不断畏首畏尾。
等到郑成功在徐州发现了左梦庚带来的清廷援军后,局面就不一样了,有肉他可以吃,碰到骨头,刚刚经历汉阳血战,连麾下铁人军都损失巨大的郑家军纵然想啃也啃不动。
本来便是陈友龙不想北进扩大占领区,郑成功觉着他没种替他来到,遇到清军主力,郑成功自然需要南撤了。
郑家军南撤,没有尽全力去阻挡左梦庚南下,有情可原,只是陈友龙怎么也不该随他一同南撤,把该丢的战略要地几乎都丢了。
也许清军觉得仅仅有一个郑成功一个强撑的汉子显得有些寂寞,所以王多尔衮才又凑趣儿的派来了那个刚刚在山西清缴义军胜利后,就心不甘情不愿的被佟养量强抢走了六万人马的左梦庚。
虽然说用这六万人再连同山西的战功,让他左大官人换回了一个汉军正黄旗固山额真的顶子,也确实算是够本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