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俘后的洪承畴忠於明室,并宣布绝食以表明其心意之决绝,后来被皇太极唆使孝庄皇后利诱,孝庄皇后多次前往狱中看望洪承畴,洪承畴说要自杀,孝庄又以参汤谎称为鸩酒,劝洪承畴服下,洪承畴才得以续命。
最后,这曲折的利诱故事终於使得洪承畴投降了,而皇太极受降时,就命孝庄坐在他身旁,洪承畴这才知道那个美丽的女人竟然是皇太极的福晋,因此也只能大吃一惊了。
观察此战明清的战略比较,皇太极为了决战仅仅动员就用去了三个月,而且后金在此决战之前还对外击败了朝鲜,使得朝鲜最终被迫与其结盟,此后后金又征服了蒙古,再次迫使蒙古诸部与其联合,从整个战略局面上孤立了明朝。
后金军在战略上准备充分,战术上又为此战举全国之兵、但凡可以骑马射箭的男丁悉数跟随皇太极前往前线。
反观明军呢,崇祯皇帝偏信“原属刑曹,本不知兵”的辽东监军张若麒轻敌冒进之言,一味的盲目催战。
最终导致洪承畴轻进顿师於孤城险地,进不能取胜,退不能突围,最后使得大明重臣宿将选率骁骑十三万之众,覆没殆尽。
仅以吴三桂、王朴率三万余人残部退往山海关,虽然此二人同时逃出升天,但是结局却大相径庭,吴三桂战后被稀里糊涂的升为了提督,王朴却以首逃之罪被处死。
后来吴三桂被御史郝晋弹劾松锦之战出逃之罪,竟又被降级驻守宁远,大明政令之朝令夕改、昏聩无章由此可见一斑。
战前蓟辽总督洪承畴和锦州守将祖大寿都认为以车阵稳固大军外围,徐徐图近,且战且守,逐步向前推进的方式才能解得锦州之围。
而监军张若麒却振臂奋袂极力反对,又收了洪承畴的兵权,自己纵心指挥,於是明军“但知有张兵部,不知有洪都督,而督臣始无可为矣”。
这才是外行领导内行的最佳典范,崇祯帝用人不专,猜忌重臣能臣之心昭然若揭,偏听偏信、朝令夕改、专断寡恩,终使得大明精兵良将尽失,外将内臣众叛亲离。
这封信真的很长,很伤,信中的洪承畴也有自责,说自己虽然久经兵事,却由於过多的考虑到了个人的得失安危,为顾全忠君之名节,所以屈从於陈新甲、张若麒等人的淫威之下。
不管陈新甲打没打过仗,让他出兵他就出兵,最后孤军深入;又当塔山屯粮尽失后,张若麒担忧大军前途,让他退兵回宁远取粮时,他就命令诸将次日率军南逃。
自己这个主帅在指挥作战上不能自专,唯监军之命是从,监军和兵部主事们又都是些二愣子,明军如果不败才是怪事。
纵观明军在松山与清军的战斗中,兵员和火器都强於清军,就算失去粮草也本应继续前进与后金军决一死战,继续解除锦州之围也就是解了自己缺粮的困境,但是一些明军将领却畏死,弃战南逃,更有吴三桂和王朴二位总兵为了自己活命,不顾全军安危,先於其他明军自行逃跑,致使明军松山之战大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