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第 136 章(1 / 2)

我力能扛鼎 宣蓝田 4087 字 4个月前

将要睡下的时候, 芳草来传话,说叶先生和牧先生回来了。

唐荼荼忙披了身衣裳出门,被芳草喝住“姑娘就这样披头散发的去外院胸衣呢, 胸衣穿了吗袜子也没穿”

“我忘了”

唐荼荼穿上胸衣, 三两下给自己扎了个马尾辫, 省了穿袜子的工夫, 左右她裤子长,能盖过脚腕。

两位先生踩着关城门的时辰回城的, 离子时宵禁也不远了,两人几天没换衣裳, 风尘仆仆地进了门, 正坐在饭堂大口吃面, 瞧着狼狈得不行。

“先生怎么去了这么些天琉璃作坊不好找吗”唐荼荼问。

叶三峰放下碗“地方好找, 就是临时起窑费事儿, 琉璃要烧两天呢。”

他说着话,牧先生也从碗里抬起头来, 这下子大变样了,镜片后头露出他一双笑容璀璨的眼。

镜片是俩大圆镜, 往好里说是书卷气重,戴上去显得人特别呆, 可牧挂书哪里计较这个

他难掩激动“姑娘,我能看着了两只眼睛都能看着了”

唐荼荼凑近细瞧。

这两枚镜片用银丝箍着, 脑袋后边还拴了根银链子, 因为系不紧, 链子两头都留了小孔,各穿过一根簪子,紧紧地绷在发冠上。

没镜架, 鼻梁上没鼻托,镜片也不贴眼,这戴着肯定不好受,但也算是劳动人民想出来的妙法。

唐荼荼问“这两片多少钱”

牧挂书含着笑意说“一片圆镜五两,再手工打磨、拴银链,这一副眼镜二十两。”

唐荼荼直咋舌“那还不如买蔷薇水瓶慢慢磨呢,好歹咱还能剩下两瓶蔷薇水。”

叶三峰灌了两口茶“姑娘想得便宜了。这琉璃工序十分复杂,开炉后,十有三成都是坏的,镜片上有蛛网似的裂痕,一碰就碎。”

“人家本就不做这东西,还是我们求了又求,掌柜的才给我们起了一炉三十个硬石膏模放进炉里去,连着石膏烧化了一半,剩下的琉璃片里不能用的又有一半,完好的、透亮的只做出六片来,也该值这个价。”

唐荼荼心头一跳“怎么会”

这成品率低得

吓人。

她惊道“为什么需要石膏模”

叶三峰和牧先生说了半天,也没说出个所以然来。

他俩累得狠了,垮了精神,无力气多说话,唐荼荼只好催着他俩去睡觉,自己回了屋,睡意全飞了。

她躺在床上,满脑子全是石膏、无机玻璃的化学式。唐荼荼一个搞工程的,对各类建材不算陌生,可也只是“不陌生”而已。

她大致清楚玻璃是熔融态的液体出炉后,再倒进模具里冷却塑形成的,怎么会需要连着石膏模具放进炉子里边烧呢这成型的顺序反了。

揣着满脑子化学方程式睡下,第二天一早,唐荼荼早早出门了。

叶三峰和牧挂书已经收拾停当,唐荼荼和牧先生坐马车,叶先生骑着马,凑到窗边跟他们说话。

唐荼荼有点惴惴“我娘呢这镜片的事,跟她说了么”

“这点儿小生意,哪值当跟掌柜说”叶三峰笑道。

“掌柜的忙着跑货呢,家里三支商队一块出门,两支南行,一支去陕西,二百五六十号人呢,都得安排妥当,掌柜的忙得脚不沾地的。”

唐荼荼嘴上说着“做生意真辛苦”,心里却悄悄松了口气。

马车一路向东行,出了城,大约走了里地。

下了宽敞的官道,转上乡道后,路就不好走了,前几日又下了雨,路上全是晒干的车辙印,颠得人全身骨头都要散了。

路过三个小村之后,终于到了地方。只消一眼,唐荼荼就知道叶先生为什么说这地方好找了。

目之所及,这一大片屋舍又高又狭长,和乡户人家的屋舍样式一点都不一样,烟囱高高探出,长得像一片厂房。

煤炭、木料烧出来的烟袅袅向天上升,给四野结了薄薄一层浮灰,将这青山绿水的地方降级成了个大灰炉,树木都没别地儿绿得鲜翠。

唐荼荼几乎是潜意识的,捂着嘴,咳了一声。

她咳完了,才发现并不呛,空气近乎是清新的,只有脚尖沾了一点尘灰。

叶三峰笑她“姑娘鼻子是真灵,我可一点闻不着烟味。”

唐荼荼跟着干笑了下。

她审视着这排窑炉房,全是自

己没见过的炉子构造,没见过的矿石,工人穿行其中,拉矿石的双轮车缺胳膊少腿,没几个齐全的。

记忆里的画面很快褪去。

末世早年,全球的清洁能源生产体系一一崩溃、陷入停滞,人们苦哈哈过了几年砍树烧炭、争购石油的日子。唐荼荼对那片灰沉沉的天耿耿于怀,她大学的毕设还是环境治理主题的。

好在这年头树多,这点烟还谈不上空气污染。

一走近院子,热浪扑面而来。

牧挂书和叶三峰呆了三天,冶工们已经认下他二人了,招呼一声“二位先生又来找徐管事”

问完,便进去通传了。

唐荼荼观察着四周。

从乡道到远处山脚下,这样的窑炉屋舍连排了十几排,再东面也有类似的屋舍结构,只是那边看不着烟,不知道是没开工,还是弃置不用。

“什么时候修的这地方”她问。

叶三峰想了想“十来年前罢。你娘生意刚起步那两年,朝中掀起了一股提进民用风,在民间大力推行鲁班奖,鼓励发明造物,要改良百姓的生活器用。”

牧挂书也背起书来“国有六职,百工居其三。百工又分六类,分别是做木器的木工、冶炼锻器的金工、鞣皮制革的皮工、桑蚕织染的织工、雕琢玉器和金银饰品的刮摩匠、还有制陶瓷的搏埴工。”

“当年,京中有文士主张提进民用,先要钻研这六工。先皇采纳谏言,令各省在上府设专用工地,汇集匠人,考证天下各地的工法,取各地先进的工序,琢磨如何改良六工工艺,以精进器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