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良玉不是没脾气的,纵观她的奏章,发起火来言辞绝对犀利,可到了崇祯朝,便再看不到她有如此犀利的奏章了。
天启帝和魏忠贤看到奏折后当然也是非常恼火的,便是立即颁旨,命文武大臣必须以礼招待秦良玉,不得有任何猜忌。
然而结果是什么?
仅仅到了次年,也就是天启四年,秦民屏跟随巡抚王三善率军进攻安邦彦时,他便被王三善给当成了炮灰。
明明战局趋势一片大好,奢崇明被俘,安邦彦溃逃,王三善却在这时想要见好就收。
可安邦彦还没有被俘获,这场仗打得没头没尾怎么能见好就收?
秦民屏想乘胜继续进攻,对众将说若明军直指陆广,叛军必败无疑。
王三善与秦民屏产生了分歧,作为总指挥,王三善要么下令全体进攻,要么可以否定秦民屏的建议,可是他两样都没做,而是让秦民屏自己进攻,若是胜了,他得现成的,若是败了,则一切可以都推到秦民屏头上。
为什么?嫉妒呗。你们既然是天子宠臣,秦良玉自持圣眷,连上书弹劾都毫无顾忌,好好好,一朝天子一朝臣,既如此,那么这场仗你们来打好了,我王三善袖手看戏便是。
秦民屏哪有文官领兵的那些花花肠子,一心想要求胜。
於是他孤诣独行,率领石柱军在大方大破贼兵,连战连捷。
巡抚王三善却在秦民屏孤军深入陆广和大方之时在后面大搞小动作。
秦民屏在民族聚集区孤军作战,王三善到处扬言要在这里搞什么郡县制,结果把周边所有土司都给吓到了,然后各地土司联合起来支持已经被秦民屏打得只剩一口气儿的安邦彦。
於是,在秦民屏连战连捷率军凯旋而归的时候,却莫名遭遇到了一股强敌的伏击。
不是一股,是周边许多土司的联合伏击,上屋抽梯呀,王三善霍乱的何止是民心,更是将孤军深入的秦民屏置之死地。
而王三善呢,不但当初没有和秦民屏一起冲锋陷阵,甚至这时连后路都不帮他掩护一下,可怜经过浑河血战洗礼过的一代名将啊,竟是没有逃过袍泽的算计。
就是那一战,秦民屏死不瞑目,两个儿子,秦佐明、秦祚明在突围中身负重伤。
王三善最后也没有得到好下场,有道是因果循环,报应不爽,堂堂王大将军能坑死秦民屏,会否想过自己也能有被最信任的部将出卖的一天。
陈其愚本来是安邦彦的手下,王三善迫使他投降后对他的信任比对政治过硬的秦民屏的信任还要多,他几乎将明军所有的布置都告诉了陈其愚,然后陈其愚又告诉给了叛军。
王三善的智商大概全用在算计自己人身上了,而他认为的自己人,其实是一匹狼。
秦民屏战死后,王三善溃逃,见时机已到,陈其愚更是亲手擒获了王三善,而后斩杀之。
战败后,天启皇帝厚爱秦家将,追赠副总兵秦民屏为都督同知,并颁旨为秦民屏立祠祭祀,秦民屏的两个儿子秦佐明和秦祚明被封为参将,侄子秦翼明和秦拱明官至副总兵。
(本章完)